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正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9)

2015-10-01 21:15:15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3)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

  ①消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②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③压抑(动机)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④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图尔文。

  3.回忆或再认

  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2.概括性

  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1)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2)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再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①流畅性: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②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③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2)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所谓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指向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实现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6.动机的强度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六、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1)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2)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理想能鼓励人向上和进取,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

  (三)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替代功能。

  (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