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正文

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学:德育一

2016-01-07 21:21:53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 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 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 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 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

  1.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

  根据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调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能力的培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3.能力方面

  (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3)逐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4)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5)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6)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具有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4.知识方面

  (1)了解和掌握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2)知道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4)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德育内容

  (一)确定德育的内容的依据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及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其内容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道德知识教育,审美情操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思维能力及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杜绝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

  (2)预防为主的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愉悦性原则。

  (5)支援性原则。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二、德育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在德育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1)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

  (2)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3)对象的有限性。

  (4)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导向性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 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 的德育原则。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

  (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二、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其具体方式有:

  1.讲解法

  采用这一方法要求教育者做到:

  (1)认真研究学生,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2)充分挖掘典型材料,力保德育的思想性、科学性。

  (3)选用正确方法,确保德育的实效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谈话法

  这是教师就某一思想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使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

  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

  (1)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要富有启发性。

  (3)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的习惯,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坚持真 理,勇于改正错误。

  (4)谈话过程中要有师生地互动交流,教师不要漠视学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切 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5)个别谈话要经常广泛地进行,以免学生误解个别谈话的意义。

  3.讨论法

  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一个或某些思想道德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辩论和探讨,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方法,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运用讨论法应注意如下要求:

  (1)确定好讨论题目。

  (2)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和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及时修正学生的错误。

  (3)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评价和总结。

  4.阅读指导法

  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报纸、杂志和文件,以领会和掌握思想道德知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方法。

  运用阅读指导法要求我们:

  (1)要教会学生阅读政治课本。

  (2)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学科课本。

  (3)要课内外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阅读经验交流座谈会。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