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正文

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学:德育二

2016-01-07 21:22:01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二)榜样示范法

  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情感陶冶法

  它是只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1.创设良好的情景,如美观、朴实、整洁的学生、生活环境;团结向上、民主平等的班风、校风;清洁、舒适、雅静的家庭学习、生活必需品环境及民主和睦、文明上进的家风等。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四)品德评价法

  它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

  运用品德评价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

  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五)实际锻炼法

  它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运用实际锻炼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与评价。

  第四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1.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①道德发展是学习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②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论

  该模式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引入性提问的策略把师生引进对道德争端的讨论,并不断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提问

  有四种深入提问的策略: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 策略。

  3.简要的评论

  (1)认知模式的缺陷

  ①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 的;②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③阶段理论有缺陷;④在批评传统德育靠 机械重复训练的做法时却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2)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该模式的特色在于:①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际研究,作 出了完整的理性阐述;②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 点;③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 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 育的功能。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①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 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在实际应用中 应不断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 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③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 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体谅模式

  1.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2.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1)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

  (2)证明规则

  证明规则的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

  付诸行动的目的在于:如果是你,“会怎样做?”的问题。

  3.简要评论

  (1)体谅模式的理论上的缺陷

  ①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但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②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它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该丛书生命力强,另一方面表明麦克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我国的一些学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体谅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②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③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

  (三)社会模仿模式 1.理论假设

  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为此,主张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 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3.简要的评论

  (1)社会学习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贯穿力;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在疑问;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

  (2)社会学习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主要贡献表现在:①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的意义;②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③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