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正文

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016-01-26 22:47:13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较多,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等。本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小学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概念

  教学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什么是教学?一般而言,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知识和经验,养成一定能力,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并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育人活动。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总是包括施教者、学习者和教学内容,缺一就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技能训练与提升、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等。教学具有明确的发展指向和发展价值。

  其次,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最后,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件与多样件的统一。

  对教学及其相关概念加以辨析,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含义。

  (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2)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但教学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但也并非教学全部任务,教学同时承担着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我们决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3)教学与上课。教学与上课之间的关系亦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包括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学业评定等基本环节,上课只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

  教学的意义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教学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问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加速、知识技术猛增的今天,这种作用更为重要,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功效才能做到。

  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小学生适应这种时代的发展,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小学生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质量。因而教学成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小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上。(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2)它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工作的经验的总结。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因此,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唯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等途径才能实现。

  教学是一种目的性、连续性、计划性、规范性极强的育人活动。它任务繁重、内容复杂、工作浩繁、制度严格、运行有序,是学校教育一项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工作。所以,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全面而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小学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扎扎实实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本质及发生变化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成为技巧。

  技巧是指一种技能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有的技能通过一定的练习便可发展为技巧,如读、写、算的技巧,运动技巧和电脑打字技巧。但不是所有的技能都能发展为技巧,包含复杂智力操作的技能,如写提纲、作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无论怎样训练也不能转化为技巧。

  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技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不同类别的学科及内容的教学,对三者关系的处理有不同的特点。系统知识含量高的科学文化课的教学,一般都从传授知识人手,引导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技能和技巧。然而,技术性与艺术性很强的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则不同,多从技能的教学人手,并配合技能的教学讲解相关的知识、要领、诀窍、原理。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贮存在书本或其他的信息载体的物化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今天,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双基教学,我国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改革,都要坚持加强双基教学而不应有所削弱,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谓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属于能力范畴,亦称智能,是一般的能力。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智力,现代教学日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所谓创造才能,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指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智能、灵感与意志去探索、发现、创建和掌握尚未知晓的新的知识或方法的能力。这种创新,对社会来说谈不上是首创,但对学生知识与视野的开拓、思维方法的改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追求真知的热情与意志的激励则富有新意。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的决心的综合体现。创造才能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态,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学“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

  只有注意发展性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进行推理、证明,去解决创造性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人们的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但对小学生来说,教学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面对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才能解决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和人类不断积累的巨量知识之间的矛盾?一是要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二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体力。所谓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是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包括持久力、适应力和抵抗力,都与身体健康水平有关。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力,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当然,这不只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也是各科教学的任务。首先必须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教学,向学生系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还要通过其他各科教学促进学生机体的正常发育与成长。

  (四)培养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小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联系实际过程中,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将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都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坚实基础。

  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同时,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在发展和创造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的精神文化特性。广义的个性是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生来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的稳定特点的综合。它通过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反映出来。

  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自己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征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这种独具特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