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正文

快速掌握教资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式二

2016-01-28 19:56:28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以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四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1.亲历学习;

  2.观察学习。

  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第五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三、价值澄清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7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

  (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

  (1)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2)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

  (1)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四、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五、赏罚控制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