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正文

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学:课程

2017-06-27 18:21:00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二、课程的分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

  (四)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

  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2.培养目标

  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模拟题性,第四,操作性。

  4.教学目标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②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泰勒介绍的一种可行的分类是:①健康;②家庭;③娱乐;④职业;⑤宗教;⑥消费;⑦公民。

  3.对学科的研究

  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2.过程——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 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 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

  2.合科学性; 3.合发展性。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概念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 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以下三个 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 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 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科目的设置大致包括六类:一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二是思想品 德教育科目;三是社会基础知识科目;四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五是体育、保健、艺术审美 科目;六是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

  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我 国学校一般均为秋季招生,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期之间有寒假或暑假。

  2.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 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构成

  课程标准一般由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本文部分。

  3.教科书

  (1)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 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 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 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 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 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3)教科书的编写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 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安排课程表

  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迁移性原则。第三,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 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发展性;④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特 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基础因素。第二,内部因素。第三,外部因素。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在对教学单元进行规划时,需要对教学单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态度、诊断性测验和评价等方面加以考虑。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的特征;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

  二、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1.课程评价的目的

  (1)改进课程; (2)改进教学。

  2.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修正功能; (3)决策功能。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与访谈

  3.纸笔测试

  4.表现评估

  (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

  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二、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 (1)科目设置太多; (2)重学科课程; (3)重必修课; (4)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课程功能转变

  2.课程结构改革 3.课程内容改革

  4.课程实施改革 5.课程评价改革 6.课程管理改革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