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模拟试题 > 正文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卷

2017-11-30 15:43:00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第1题.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 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历史研究法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观察法的概念。

  第2题. 下列属于合理信念的是(  )

  A. 学习取得的成就必须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B. 像你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对待别人

  C. 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权过问

  D.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事情 “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3题.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

  A. 政治教育

  B. 爱国主义教育

  C. 理想教育

  D. 生存教育

  正确答案:B

  解析:B【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第4题. “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

  A.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正确答案:D

  解析: 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第5题.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

  A. 灵活性

  B. 自愿性

  C. 自主性

  D. 发展性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学生,不具有强制性。

  第6题.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生产力的发展

  D. 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略。

  第7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B.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C. 倡导性学习

  D. 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第8题. ABC理论中B指的是(  )

  A. 诱发性事件

  B. 个体的情绪

  C. 对事件的看法

  D. 个体的行为反应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第9题. (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A. 品德

  B. 意志

  C. 道德

  D. 情绪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第10题. 逆反心理出现在(  )阶段。

  A. 中学

  B. 小学

  C. 幼儿

  D. 大学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逆反心理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

  第11题.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A. 1856

  B. 1860

  C. 1862

  D. 1866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第12题. 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  )

  A. 认知过程

  B.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C. 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D. 学生主导教师主体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第13题. 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

  A. 《学记》

  B. 《论语》

  C. 《大学》

  D. 《中庸》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第14题. 思维反映的是(  )

  A. 过去的经验

  B.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C.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D. 人的愿望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第15题.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

  A. 事实说服

  B. 理论说服

  C. 直接说服

  D. 间接说服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第16题. 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  )现象。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补偿

  D. 感觉后效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题干描述的情形就是继时对比的现象。

  第17题.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 人。”这体现了(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内发论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华生,他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18题.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

  A.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B.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C. 文化体系

  D. 教育为文化本体

  正确答案:D

  解析: D【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第19题. 人格的(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 独特性

  B. 稳定性

  C. 整合性

  D. 功能性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第20题. 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A. 直观性原则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量力性原则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第21题.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  )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推理,对走过的路画出线路图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第1题.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第2题.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第3题. 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第4题.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解析: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第1题. 简述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解析: (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3)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地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第2题. 简述影响人格的因素。

  解析: (1)生物遗传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家庭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6)个人主观因素。

  第3题.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解析: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第4题.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

  解析:(1)互访;(2)书面联系;(3)召开家长会;(4)成立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6)举办学校开放日;(7)班级网络;(8)家教咨询。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第1题. 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接着,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并且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9分)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9分)

  解析: (1)弗兰克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过分地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体验敏感,多疑。这些特征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诗时,弗兰克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诗再被公开读,从此不想写诗,不再积极上进。

  (2)应该争取到弗兰克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弗兰克同学的作文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这样既尊重了弗兰克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2题. 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4分)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10分)

  解析: (1)不正确。他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9-3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关键词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模拟试题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