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 历年真题 > 正文

2020下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2021-05-08 17:22:36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2020下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小学语文《邓小平爷爷植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听完歌曲之后畅谈歌曲中的“老人”,然后教师总结,引出今天的新课。【板书:邓小平爷爷植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请学生担任小老师讲解,教师强调易错生字。

  明确:植(右边“直”里面有三横);休(右边是“木”不是“本”,下面没有小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主要讲了1987年,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如今小树已经长大,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朗读课文,思考: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天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植树时间是1987年4月5日。天气为碧空如洗(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三)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并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找出文中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句子,并思考课文中的邓小平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邓小平】

  明确:

  ①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

  这句话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兴致勃勃”写出了邓小平爷爷的植树兴致很高,“满是汗珠”写出了83岁的邓小平爷爷因为年迈仍旧坚持植树的辛苦,“仍不肯休息”彰显了革命领袖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板书:求真务实】

  ②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了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这句话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精心地挑选”“小心地移入”“挥”“仔细看看”“连声说”“扶正”这些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当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反映出他对小树的爱护,连说两声“不行”,体现了他对待植树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板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③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柏树”比做“战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柏树们被种植得很好。此外,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也写出了他内心的喜悦。其实这些小树苗也象征着当代青年,邓爷爷希望当代青年也能像小树苗一样,在国家的精心照顾下,茁壮成长,小树苗寄托了他美好的希冀。

  2.全班齐读课文,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从邓小平爷爷身上学到了什么?

  明确:学习邓小平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强化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板书: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3.默读课文最后一段,和同桌讨论为什么邓爷爷亲手种的树成了“美丽的风景”。

  明确:一方面因为树长得茂盛、漂亮,一方面也指这棵树是邓爷爷种的,邓爷爷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后来也有很多人去种树。

  (四)拓展延伸

  学生畅谈自己对“植树节”的了解。

  明确: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这种活动,意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环保小战士。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赞颂了邓小平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及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时强化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作业:写一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你对邓小平的了解。

  【参考答案】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邓小平同志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了解多少?你在教学当中有哪些体现?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勾画、书写生字词,朗读课文以及回答问题等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做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邓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强化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同时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朗读、默读、同桌之间讨论解决学习问题,做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外能够使用多媒体等设备辅助教学,课后设置书写环保宣传标语的作业,做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播放乐曲《送别》和古筝曲《阳关三叠》。同学们,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通过诵读流传千百年的送别诗,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和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字词障碍,思考题目的含义。

  明确:解题——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注意强调“渭”字的读音和写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3.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明确:渭城的清晨下着雨,雨水湿润了小路上的轻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柳树嫩柳的颜色显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喝一杯酒吧,走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友了。

  (三)深入研读

  1.朗读诗歌前两句,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清晨的细雨,微微润湿了的尘土,客舍旁边是青青的柳树。【板书:雨 客舍】

  2.展示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提问:作者为什么描绘柳树?

  明确:“柳”字同音“留”,说明作者很想挽留朋友,舍不得朋友的离开。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远离故友,举目无亲。作为元二的好朋友,作者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板书:柳 故人】

  3.小组讨论:最后两句诗中的“更”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诗人即将与朋友分别,劝朋友再多喝一杯酒,其实是想让朋友多停留一会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关心和牵挂,还有对未来的祝福。这样依依惜别的场景,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板书:依依惜别】

  4.播放《阳关三叠》,全班配乐朗诵。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送别朋友时的情感,属于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

  请大家对比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思考表达方法的不同,引导学生认真揣摩。

  明确: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的传神,“尽”字和“唯”字的传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请大家收集几首古代送别诗,下节课一起分享,举办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请谈谈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首先,鼓励学生多诵读、多积累。在课前和课后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古代的诗歌,课前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王维的生平简介等。课后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上开展各式各样的互动,引导学生想象送别的场景,体会作者心情。开展班级诵读比赛、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以个人、小组等多种形式朗诵、背诵古诗,评选“诗书小组”“小诗人”等,以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

  最后,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图画、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更能帮助学生真切地了解文意,体会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谈谈你对王维的了解,并说说在小学阶段还有哪些送别诗。

  【参考答案】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小学的诗歌学习中,送别诗还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诗歌朗朗上口,比如《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将情感的深和潭水的深作比较,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个“孤”字表述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些都是广为传颂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小学语文《去年的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谁能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好朋友呢?(生答)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了解这样一对好朋友,它们不是人类,但是它们的友情也一样珍贵。这篇课文就是《去年的树》。【板书:去年的树】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书上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2.再读课文,思考童话的主人公是谁?它们是什么关系?

  明确: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的关系。【板书:小鸟、大树】

  (三)深入研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哪里能体现它们是好朋友关系?

  明确: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鸟儿承诺第二年回来还给树唱歌。

  2.鸟儿兑现承诺了吗?为什么?那小鸟又做了什么?

  明确:没有兑现承诺,因为大树消失不见了。鸟儿坚持不懈地寻找大树。并且在找大树的过程中遇到了树根、大门、小女孩和灯火。最后在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前唱起了歌,兑现它的承诺。

  3.小组讨论:小鸟这么辛苦地寻找大树,体现了它和大树怎样的情感?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小鸟深深地思念着大树,与大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告诉我们,友谊很珍贵,要珍惜友谊。【板书:深厚友谊】

  4.这篇童话故事除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还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呢?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树根、大门、小女孩。拟人,这也是童话的一大特点。【板书:拟人】

  5.再读课文,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生动简洁,亲切自然,哲理丰富。【板书:亲切自然】

  (四)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大树在这个过程中会想对小鸟说些什么?

  明确:可能是沙漠中遇见赶路的人,也可能是池塘里遇见游动的鱼,或者是稻田里遇见呱呱叫的青蛙。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请你帮小鸟写一张“友谊卡”给大树,把小鸟的思念和你想说的话都写上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语文课堂离不开阅读,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阅读教学也要基于学生的发展特点。首先,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理念的确立,主要目的是力图规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输”行为,代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中我主要采取了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其次,还要重视阅读的指导。阅读指导主要包括指导什么、如何指导两个层次。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层层递进的问题。最后,还要注重审美体验多元化。三年级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喜好,阅读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和感受。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谈谈你对这篇文章语言特点及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言语简练却哲理丰富。所以,要想赏析这篇童话言简义丰的语言特点,就要分析和领悟童话中蕴含的深意。这篇童话不像小说、报告文学那样直接描绘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而是通过想象和幻想的艺术手法,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况,以寄托某种情感及思想。

  文中通过写一只小鸟和一棵树的友谊来寄托哲理性的思考,比如现实生活中的人该如何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品德等。文中小鸟的那种诚信守诺,以及通过执著的寻找表现出来的她对朋友的笃厚深情,都是十分感人的。同时,与许多童话作品不同的是,这篇童话的故事结局不是“大团圆”,而是由“树”的不幸遭际和“悲惨”结尾,使整个作品蒙上一层凄婉的悲剧色调,从而产生令人情感震撼的效果。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具体赏析。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本文关键字: 小学教师资格面试 面试真题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