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23:18:59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2020下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小学数学《吨的认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选取恰当的质量单位填空小游戏,如: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袋苹果约重5( );一只蜂鸟重10( )。
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质量单位——千克与克。
提问:一头蓝鲸重165( ),应选哪个质量单位?引出课题《吨的认识》。
(二)讲解新知
活动一:认识吨(t)。
教师明确: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屏幕展现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重点关注图中的质量信息。预设学生得到集装箱的质量为2吨,一节火车的质量为60吨。
解决导入问题,一头蓝鲸重165吨。
可设置学生同桌交流活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较重的物体,可以用吨作单位。例如大象、轮船、大卡车等。
活动二:间接感受1吨有多重。
提问:1吨有多重?
首先屏幕展示图片,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学生计算10袋大米重多少?顺势给出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
可设置学生小组活动,先测量组内学生体重,互相背一背,先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再算一算、估一估,多少个这样体重的同学重1吨,充分想象,形成间接经验。
(三)课堂练习
填上具体数量。
1头奶牛重500千克,( )头奶牛重1吨;1桶食用油5千克,( )桶食用油重1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总结吨的概念及符号表示,回顾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作业:搜集古代人民测量质量的小故事,并找一找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吨作质量单位。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参考答案】
学生在小学阶段,会接触一些基本的质量单位如:克与千克、吨,也会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市斤、两。根据学生理解的难易与生活经验的客观情况,学生会先了解克与千克及其换算关系,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节内容“吨”。由于“吨”这样一个质量单位过大,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间接感受、明确1吨有多重,方便应用多种质量单位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估算与应用。
学生了解的市斤、两等质量单位也作为一个必要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
2.在设置学生感受1吨有多重的教学活动时,你有哪些思考?
【参考答案】
学生感受1吨有多重这个教学设计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仅让学生知道概念并不是完整的教学,还需要让学生具体的感知1吨有多重,但是1吨质量又过于大,因此我设计了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在形成间接经验的同时,又可以熟悉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首先给出图片展示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学生计算10袋大米重多少,由此讲明1吨=1000千克;然后设置一个小活动,即背一背同学,感受一下,再估一估、动笔算一算,多少个这样体重的同学重1吨,充分想象,形成间接经验。
也考虑过用一些历史典故文学形象等,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金箍棒,古人用的兵器等,限于时间关系,并没有采用,但以后教学时可以考虑加入。
以上是我的思考,请考官指导。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画法。
创设王明同学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奖的故事,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几年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的统计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读取表格信息,用条形统计图进行表示,找学生代表展示制图结果并说一说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清晰地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及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量变化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地表示出来?
引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讲解新知
教师出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折线统计图,并讲解像这样由点、线连接的统计图称为折线统计图。
小组活动:前后四人一组,5分钟时间,观察折线统计图,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能够得到哪些信息,如何画折线统计图,并对比条形统计图,思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组代表汇报分享讨论结果。预设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每年参赛队伍数值,每年较上一年是上升还是下降,整体是上升还是下降)。了解折线统计图是先将每年的数值描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
教师补充: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上升、下降的变换,还能根据两点间连线的倾斜程度,看出变化的快慢。
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得到: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数据思考未来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预测2013年参赛队伍的大致数量,并说明原因;同时根据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谈谈感想。
(三)课堂练习
大屏幕出示陈东0-10岁身高的数据,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
作业:统计近一个月每天的最高温度,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介绍近期温度的变化。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小学阶段学习的统计图。
【参考答案】
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是学生第一个基础的统计图类型,它主要的优点就是图中呈现数据较为清晰,能在图中看出每组数据的数量;折线统计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基础上,用描点连线的方式确定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还能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百分比后学习的统计图,能够直接看出单个数据与总数据的一个百分比关系。
2.你认为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后进行的学习,它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变化快慢以及趋势。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制图绘图的动手能力。同时折线统计图本身也是统计与概率中的较为基础的部分,通过这节课,帮助学生走进统计概率模块,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给圆柱形物体贴装饰彩纸的情境,提问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
带领学生分析,彩纸需要覆盖圆柱外表的所有面。
教师提出圆柱的表面积,说明本节课探究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1.圆柱表面积的组成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把课前准备的圆柱展开。观察展开图,思考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
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容易得到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请学生说明各部分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根据展开图能够确定底面圆的半径进而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但是侧面积不能直接得到。
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观察展开图,可以动手合上再打开帮助观察,找出展开前后图形的联系。
学生已经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侧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通过合上又展开的过程容易发现侧面的长是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通过等量代换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
一个圆柱形茶叶筒的侧面贴着标纸,圆柱底面半径是5cm,高是20cm,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
注意带领学生分析明确题目要求的是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作业:找身边的圆柱物体,测量必要数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设计】
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本节课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根据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了解了圆柱的展开图。之前也学习过求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所以对于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怎么找到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我把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然后再按部分去看,对于底面的面积,学生不难看出是求一个圆的面积,重点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再次组织学生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找找底面和侧面的联系,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这样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两个底面的面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条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找到结果。
2.说一说目前为止小学阶段学过的立体图形,以及它们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参考答案】
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正方体的表面积=6×棱长×棱长;
长方体的表面积=2×长×宽+2×长×高+2×宽×高;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2×底面的面积。
中学教资笔试 | 【直通车】2024上中学教资笔面直通车 | ¥5980 | 查看详情 |
【无忧班】2024上中学教资笔试无忧协议班 | ¥2480 | 查看详情 | |
【联报班】科一+科二+语/数/英/音联报 | ¥293 | 查看详情 | |
【全程班】中学教资带背全程班 | ¥199 | 查看详情 | |
【单项班】中学教资单项班 | ¥79 | 查看详情 | |
【普通话】普通话考试急速提升班 | ¥9.9 | 查看详情 | |
小学教资 | 【直通车】2024上 小学教资笔面直通车 | ¥5980 | 查看优惠 |
【无忧班】2024上小学教资笔试无忧协议班 | ¥2480 | 查看详情 | |
【全程班】小学教资带背全程班 | ¥199 | 查看详情 | |
【单项班】小学教资单项班 | ¥99 | 查看详情 | |
【普通话】普通话考试急速提升班 | ¥9.9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