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综合素质 > 正文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归纳

2015-11-20 11:41:00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工作。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材料感到需要并产生兴趣,有利于不断地想大脑提供新的刺激,以保持脑细胞的敏锐性,增强记忆的心理准备。3)加强对记忆材料饿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和证明。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过程是由识记、再认与回忆三个阶段构成的。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方法既是完成记忆任务的保证,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7)科学用脑、合理用脑。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等。8)立记忆的信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或复习的结果进行既是地检验与评定,并运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记忆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记忆的信心。

  3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教师必须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维活动。唯物辩证发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要能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教师必须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进行这方面训练。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教师必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掌握知识大的过程,讲授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发明创造的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和创造的知识。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学生掌握词汇量越大,语言活动有条理,思维就越开阔越深入。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使学生了解自己思维品质的特点,了解自己在思维的目的、广度、深度等。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让学生在发明创造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

  4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教师必须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唯物辩证法是正确的思维路线,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元认知是思维策略的核心,没有元认知能力就谈不上思维策略。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的传授。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和创造的知识。知识与思维关系密切,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操作知识的过程。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与言语密切有关。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言语活动有条理,思维就越开阔越深入。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使学生了解自己思维品质的特点8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5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创造动机也叫创造的积极性,它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2知觉情境的影响。解决问题往往受知觉情境的影响。3思维定势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只知道熟悉事务通常的用途(功能),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重新改组认知结构的过程。7人格的影响。人的人格特点对创造性思维的进程和结果具有明显的影响。8灵感的影响。9启发的影响

  6试论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西湖一的规律组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2)新颖的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予变化(4)培养学生的兴趣(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2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一堂课就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节奏地互相交替着,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不容易疲劳,从始至终地保持一定的注意。

  7试述如何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动机:1)明确每个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有趣,逻辑性强,不断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这些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课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探索问题的结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一是语言提示的方式。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带着问题来学习。二是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加有关的活动而产生问题,自觉地要求探索结果。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当然,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紧张情绪,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开展竞赛必须慎重,适量和注意方式。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

  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2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自觉、自控的行为习惯是顺利地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特征。3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生活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效果。4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步形成,他们能够逐步认识自我,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是进行学生自我锻炼的条件。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用格言、警句等座右铭提醒自己。5根据学生意志力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意志弱点,采取不同的锻炼内容和重点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9如何对中小学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1)矫正错误的观念。要矫正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正确的糊涂观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 2)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合理的释放、适度节制和升华可以发泄内心的烦恼,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对学生不要臆测、歧视,不应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否则,容易增加“意义障碍”,产生对立情绪和叛反心理。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要善于点燃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火种。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使他们心胸开朗,对人对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10论述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遗传素质只能影响能力的发展,而不能预先决定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和方向。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职业、兴趣、爱好、才能等等,都对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智力开发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教育。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①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②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③实践是重要途径。

  11试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⑴在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学校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着能力。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形成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环境、教育对能力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都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专业能力。⑶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勤奋的品质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勤奋就是有意识地长期坚持工作和劳动。

  12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人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对多血质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对错误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应当注意培养他们所欠缺的品质——高度的灵活性,积极性,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给以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予帮助在交往中消除疑虑;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13试述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校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教师要善于识别那些概括化,实用性较广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各种策略的步骤或心理成分及其联系与顺序,真正使策略的每个步骤具体化,可操作化。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学应首先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的认知需要,要确定适合于所学材料的学习策略。这些策略应该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通过指导后获得改进。然后指导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下进行训练,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矫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发现法,观察模仿法,有指导的参与法专门授课法和直接解释法等。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来进行,而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倾向,难以保证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教师除了教学生获得一般的学校能力外,还要让学生懂的为什么,何时,何处运用策略,知道自己策略的不足之处。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元认知发展水平较高,具有较多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可见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很重要。

  1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看,既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从而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智力。2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3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培养“三思而行”的习惯(2)养成客观求证的态度(3)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4科学地安排联系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5创设与情景相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5试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个准备阶段,就是要了解、熟悉活动任务,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里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像。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即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是智力技能内化的第二步。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它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的智力活动的阶段,是名副其实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

  16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智力技能对于个体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非常重要,智力技能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智力活动的成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1)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的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是由一系列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组成的知识。通过有效的练习可以使产生式知识达到十分熟练甚至自动化程度。(1)加强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研究表明,语言的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2)科学的进行练习,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的必要条件,要使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应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17试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生活,家庭结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期望,以及家庭气氛和家庭作用等。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学校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不仅通过德育途径来实现,还通过诸如集体舆论,班风,教师的工作作风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来实现。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各科教学,全校,年级,班级的团队活动以及课外和校外的活动有目的地,有计划的,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个体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对品德的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个性倾向性中的道德动机,道德理想,人生观和自我意识等因素,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上起动力系统作用。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良好的性格赋予了学生的品德以经常稳固的良好特征。

  18试述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如同遗传素质一样,生理成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众所周知,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仅仅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但并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后天的环境因素中,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再次,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心理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个体内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个体的生长和成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外界环境和教育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内外因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原因。(1)生理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生理原因包括遗传,生理解剖结构特点,生化特点,病菌的侵害以及生理疾病等。(2)心理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由于曾经遭受过心理上沉重的打击而长期存留下来的消极情绪的影响,由于受到各种旧习俗,礼教,道德等方面的限制而形成的心理定势的影响。(3)社会文化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社会文化原因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团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的不良影响。

  20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一、教师的认识能力。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2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3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4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5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6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二、教师的情感。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2教师要热爱学生。三、教师的意志。1教师要有坚定性2教师要有果断性3教师要有自制力。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教师资格 综合素质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