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 综合素质 > 正文

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第二章考点(2)

2016-05-22 18:07:00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少年儿童时期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培养形成的最佳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三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1、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一、二年级)

  特征:延续幼儿时期的特征,喜欢游戏,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都在游戏中继续发展。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依赖教师,对老师权威的服从。在对话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对方所讲内容。

  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引导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入学教育。

  2、小学中年级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三、四年级)

  特征:脱离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全身心投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一边服从教师的权威,一边开始重视伙伴之间的真诚与法则。"伙伴规则时代"、"不听话时代"、"歪理时代"。

  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增加集体活动,鼓励同伴之间的交往,增强团体气氛,允许儿童适当坚持自己的合理性"见解"。

  3、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五、六年级)

  特征:部分向少年过渡。关注男女之间的差异,对各种事物怀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判断力开始理智地发展,批判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弄清是非或表明他们的公正。

  知识拓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1)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表现: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前进的,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4)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他指人的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5)个别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例如早慧、大器晚成

  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例如有的人擅长语言,有的人擅长绘画

  再次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以及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例如有的人对数理化感兴趣、有的人对文史哲感兴趣;有的人喜动,有的人喜静

  (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想象力和好奇心等。

  2、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是组织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相关的团体合作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

  二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

  三是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严重心理问题的转向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

  四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课程中。

  3、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创新评价,重视教育过程

  评价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做出的价值判断,并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测验、考试。

  评价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等作用。

  4、家长和教师合力,促进学生成长

   文章来源于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小学教师资格 综合素质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