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 综合素质 > 正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九

2016-09-19 17:45:00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改变社会经济组织的结构方式、运作方式,进而影响经济的效益和经济的发展,并进而促进经济制度的建立、改革和完善,可见,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与生产力的关系来实现的。通常,我们把教育对社会生产、社会经济所发挥的这种影响作用称之为教育的生产性或教育的经济功能。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主要由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人类教育的起源就是在生产劳动中,尽管那时还未形成制度化的教育。在农业社会中,教育的经济功能非常薄弱,但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人类生产力的关系愈发密切。教育与生产力之间表现为辩证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而教育又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不能脱离一定的时空、物质条件和内容而进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不能构成教育活动。而这些条件的先进程度则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举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创办多少学校,可以容纳多少人接受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所以,从事教育工作和受教育的人数,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基本上总是与社会所提供的物质资料的总量相适应;而社会所提供的物质资料的数量,又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需要大多数人从事劳动,所提供的物质资料又很少,能受教育的人和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当然也很少;生产水平低下,也不会要求人们有较高的文化科技水平,所以,那时教育的规模不大,发展的速度就慢。只有进人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所提供的物质资料大幅度增加,同时,依赖知识和技术的大工业生产又对教育有所诉求的时候,才有可能使较多的人接受教育和从事教育工作,教育才可能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发展速度。世界上有些国家,之所以能够普及中等教育,并且逐步延长了普及教育的年限,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仅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也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出了需要。社会要求教育事业能够跟得上生产力的提高并得到相应的发展,以便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足够数量的、层次比例合理的人力资源。社会上每个人在文化教育上的需要,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长。如果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将采取措施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反之,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了过多的人力、物力,社会将会对教育进行调整,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在人的知识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它要求教育要培养出能够有效地从事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人的规格标准的要求也就不同。例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迟缓和水平的低下,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一般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培养和训练,便可直接进行手工业劳动的生产,这时生产力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明显。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由于大工业生产的出现,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生产劳动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生产中脑力劳动的成分显著增加,作用也越来越大,社会生产劳动日益朝着智能型方向发展。新的生产力对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既要有一定的生产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可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反映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的实质是经过选择和加工过的人类积累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人类不断积累着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经验,并逐渐使这些知识经验丰富和系统化,这就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提供了条件。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水平决定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例如在14世纪以前的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课程一般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到了14—16世纪,增加了地理和力学等学科。自近现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l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分类的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欧洲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世界各国许多的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

  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的,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今天,把新的科技成果,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引进教育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将大大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水平,提高教育效率。生产力对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制约在生产力中的知识要素,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方面表现得最为鲜明。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制约的作用,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也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巨大的反作用,表现为教育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劳动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劳动能力的人。当人不具有从事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时,他只是一种可能的劳动力,要把这种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则需依靠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日益成为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马克思说过:“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要靠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来完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劳动者的开发与运用来发挥作用;高技术的产业及其生产效率的提高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而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如操作水平的高低,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前,只是一个可能的或潜在的劳动者,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愈显重要。现代经济活动中,科学技术已成为取得经济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但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它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之前,只是潜在的生产力。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获得相应的生产能力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力中的劳动力要素,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只有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教育中的普通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一般素质的任务。一般意义上讲,普通教育培养的劳动者是作为劳动后备力量的劳动者。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更具有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必须不断受教育,而且必须终身受教育。教育已成为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者进行纵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古代社会,劳动主要凭借个体经验,加上行业之间的相互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换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现代社会是社会化大生产,改行转业,更换职业和工种,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的,都已逐渐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同时,由于现代化生产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只要劳动者掌握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就能顺利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而由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几乎就是一个纯粹的劳动力,一个听话的、会做工的工具,这种劳动者的发展和需求都是单维度的。现代经济学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这种劳动者的发展和需求都是多维度的。与单维度的劳动者相比,多维度劳动者的生活不仅仅从属于劳动,他们具有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更高的素质和劳动能力,这正是现代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因此,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未来劳动者进行多维度的培养。据统计,在菲律宾,1981年那些完成初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是那些没完成这一级教育者的收入的1.23倍;那些完成中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是没完成初等教育者收入的2.11倍,而那些完成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是没完成初等教育者收入的3.9倍。在美国,学位越高者平均月收人也越高。取得博士学位者,平均月收入3637美元,取得硕士学位者2378美元,取得学士学位者1827美元,职校毕业者l088美元,中学毕业者921美元。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的估算,每增加一年学校教育,在韩国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6%,在马来西亚能使男性的收入增加16%,使女性收入增加18%;每增加一年初等教育,在泰国能使男性的收入增加l7%,使女性的收入增加13%;每增加一年中等教育,在印度尼西亚能使男性的收入增加8%,使女性的收入增加l2%,在泰国则使男性和女性的收入分别增加7%和25%。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知识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经济和认识成果,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力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为人所掌握并应用于生产中,需要依靠教育。学校教育是进行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马克思曾指出:“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地以系统、概括的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同时传授给许多学生,使原来只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掌握。不仅实现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而且还是一种具有较高效率的扩大的再生产。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综合素质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