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综合素质 > 正文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教学过程(3)

2017-02-10 12:32:00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须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须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和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多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多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须须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论思维的形式。②须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识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学生所学的社会学科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作用。

  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被称为人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做是单向的传与受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和意志,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儿童中心主义又走向另一极端,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从属地位。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综合素质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