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模拟试题 > 正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全真预测题(10)

2017-07-02 21:15:00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的是 【 】

  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2.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

  A.课程改革

  B.提高师资水平

  C.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D.加强道德教育

  3.综合课程又称 【 】

  A.经验课程、核心课程、生活课程

  B.经验课程、核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C.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D.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4.从形态上看,我国现代学制属于 【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综合性学制

  5.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

  B.涂尔干

  C.卢梭

  D.杜威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7.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杜威

  B.泰勒

  C.布拉梅尔德

  D.多尔

  8.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的起源学说是 【 】

  A.神话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9.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是 【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10.对个体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具体人物是指 【 】

  A.重要他人

  B.榜样他人

  C.榜样

  D.重要人物

  11.学生生活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诸多因素中,对学生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的因素是 【 】

  A.社会文化生活

  B.家庭生活

  C.生活环境

  D.同辈群体生活

  12.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也可称为 【 】

  A.教育的社会功能

  B.教育的个体功能

  C.教育的显性功能

  D.教育的正向功能

  13.教师的核心形象是 【 】

  A.道德形象

  B.文化形象

  C.领导形象

  D.人格形象

  14.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是 【 】

  A.《理想国》

  B.《大教学论》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学记》

  15.对学生认知评价当中使用最多、最经常和最便利的方法是 【 】

  A.行动观察

  B.评定

  C.测验

  D.实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比,教育制度具有 【 】

  A.强制性

  B.客观性

  C.历史性

  D.任务性

  E.规范性

  17.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有 【 】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历史

  E.社会制度

  18.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 】

  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显性功能

  D.隐性功能

  E.正向功能

  19.情感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有 【 】

  A.教学目标

  B.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C.学科知识结构

  D.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E.师生关系的品质

  20.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素养有 【 】

  A.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B.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C.独立的研究精神

  D.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E.有对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意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学生心理障碍

  22.学校教育

  23.形成性评价(课程)

  24.教育评价

  25.课程目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要说明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27.简要说明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28.简述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2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3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试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32.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C】[解析] 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他提出了“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假设,进而对课堂教学的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进行了界定。

  2.【A】[解析] 略

  3.【C】[解析]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4.【C】[解析]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5.【B】[解析] 略

  6.【B】[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7.【D】[解析]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学者多尔。

  8.【A】[解析]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9.【C】[解析]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10.【A】[解析] 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具体人物。

  11.【D】[解析]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导致学生形成、加入同辈群体的主因是学生对平等的追求和期望,因为同辈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

  12.【B】[解析] 教育的个体功能也可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13.【B】[解析] 教师文化形象是教师的核心形象。

  14.【A】[解析]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

  15.【C】[解析] 对学生认知评价当中使用最多、最经常和最便利的方法是测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A、B、C、E】[解析] 略

  17.【A、B、C】[解析] 略

  18.【C、D】[解析] 略

  19.【A、B、D、E】[解析] 略

  20.【A、B、C、D、E】[解析] 教师要想真正成为研究者,应当具备以下素养:

  (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意识。

  (2)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及时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知识。 (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学研究体现客观、科学的本真特性。

  (5)具有独立的研究精神。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

  22.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

  23.形成性评价(课程):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它比较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24.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25.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要说明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答:20世纪末的教育学的新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7.简要说明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答:(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28.简述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答:(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答:(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答:(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①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②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③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①这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从历史发展看,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

  ③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美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重要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试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答:(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①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 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②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人“学会生存”。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①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

  ②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①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②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32.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要把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②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 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

  超越,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 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首先,不能局限于在理论上抽象思考两者统一的合理性,还要探索两者统一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不能把这种统一变成僵化的理论,而要努力使其成为鲜活的实践。其次,在实践上要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最后,在实践中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来把握教育的连续性,体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

  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反映和满足社会的要求,这种要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发展方面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从社会的这种内在要求看,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只注重民族性,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只注重世界性,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的消解。坚持 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二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不同方面,是人得以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发展与完善,就在于社会化和个性化两者的和谐与统一。失去社会化的个性化,极易导致个体的过分自由;失去个性化的社会化,极易导致社会创造活力的抑制,单纯强调或重视人的社会化价值或人的个性化价值,都是不可取的。人的社会化,应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也应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或把握客观对象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

  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理性与非理性各有长处与局限性。

  ③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科技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 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 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

  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价值取向上,首先必须要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其次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最后,要充分认识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培养的时代要求。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模拟试题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