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综合素质 > 正文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018-02-17 10:15:27 来源:新东方在线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相对于教育观和教师观来说,考察的频率更高。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对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

  知识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考生应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以单选题形式备考。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进步和追求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材料分析题中,常常考察班上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师仍然对其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成长,体现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反之,对差生嗤之以鼻,则没有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会犯错,也会改正。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包容他们,并且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材料题中常常考察,班级中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责备他,而是耐心教育学生并引导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的知识内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练习题】

  1.于老师总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这表明于老师( )。

  A.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B.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注重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D.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1.【答案】B。解析: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练习,所以可以看出老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答案】C。解析:“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学生错过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则这一方面在日后付出再多努力也很难发展地很好。

  知识点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从整体来评价,不能只看一方面,或把学生拆分来看,这都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学生当作完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考试中,教师若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那就说明老师看到了学生具有其自身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很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例如,一个学生经常欺负其他同学,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个学生太调皮,故意搞破坏,但老师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到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可能就会意识到,这个学生可能是想和其他同学交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相处,作为老师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交友方式。

  这一部分主要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备考。

  知识点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例如,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又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和教师都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作为老师应当保护学生的权利不受侵害。

  这一部分主要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备考。

  以上介绍了“以人为本”学生观内涵的全部内容,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材料分析题:

  【练习题】四(1)班王红的语文、英语两科成绩都很好,唯独数学差,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爸妈小时候数学都不好,遗传!”

  刚接这个班数学课的张老师很惋惜,她想:怎样让王红爱上学数学、会学数学呢?在全面了解王红的学习状况后,张老师决定从习得学习方法、消除数学畏惧入手帮助王红。

  张老师先是和王红一起总结语文与英语的学习方法,归纳其中相通的地方,指导王红尝试将其应用在数学学习上。课堂上,张老师提问王红时,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适当进行启发,并给王红提供机会说出解题思路,逐渐地提高了王红的听课效果。

  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王红常常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些问题,张老师一方面鼓励王红大胆操作,不要怕犯错误,另一方面教给她具体的操作方法,引导她逐步体验、渐入佳境。

  当作业难度较大时,张老师便给王红搭一个“脚手架”,设计较容易的题目让她先完成,然后找到题目之间的联系,最终完成作业。对于王红的作业,张老师采用面批的形式,及时反馈,以便王红适时改进。

  经过张老师和王红的共同努力,王红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王红再也不说自己“学不好数学”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要求教育要做到教育公正,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因为王红的数学成绩差就放弃她,而是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逐步提高王红的数学成绩,增强王红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材料中,一方面王红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优秀,张老师根据王红的优点引导她用学习英语和语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数学,从而克服了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另外,张老师根据王红数学基础差,通过给她搭“脚手架”的方式来引导她逐步完成作业。体现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中张老师通过方法的引导和自信心的建立,激发王红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王红的数学成绩,体现了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意义的人。

  因此,作为教师,在学生偏科的情况下,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初步解读,希望能对您的考试有所帮助。

     本文选自新东方在线论坛。 

本文关键字: 综合素质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