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21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五)

2021-10-18 10:33:00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2021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2.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中,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 )。

  A.政治与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技水平 D.文化传统

  3.“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的特征。

  A.差异性 B.连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4.下列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以解决学校中某一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

  B.它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

  C.它是一种具有较高动态性的研究

  D.它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研究

  5.办学宗旨、教育理念、校风校训等属于( )。

  A.校园物质文化 B.校园制度文化

  C.校园精神文化 D.学生文化

  6.在地理课上,地理老师用地球仪做教具进行教学,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7.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 )的理论。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隐性课程

  8.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 B.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9.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

  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10.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具有( )的特点。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

  11.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为( )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2.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内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3.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时,最好引导学生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 )。

  A.运气不好 B.能力不足

  C.考试太难 D.努力不够

  14.小明进入中学以后,经常对父母的管束感到厌倦,甚至逆反,总希望能脱离父母的监视。这是中学生情绪发展的( )特点。

  A.自主性 B.丰富性

  C.跌宕性 D.两极性

  15.在学习的认知策略中,记忆术等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6.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克服障碍 D.学会调适

  17.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A.讲解 B.示范

  C.强化 D.练习

  1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续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9.李红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 )。

  A.负向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 )。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21.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以培养自我同一性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

  A.3~6 岁 B.6~12 岁

  C.12~18 岁 D.18~24 岁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2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学生的方言对其英语读音的影响属于负迁移。

  24.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25.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27.简述促进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2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29.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魏老师对刚接任的一个班级进行摸底测验,满分 100 分的试卷,有个学生的语文只考了8 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学生答:“是。”“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听讲、不学习,还能考 8 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魏老师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开试卷,帮他分析每一道题,告诉他哪些是只要去学习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才可以完成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了 40 多分。之后魏老师继续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 70 多分了。就这样,魏老师转化了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

  问题:请用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31.材料:

  一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能相加”这一定律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其他同学都回答:“不能相加”,只有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名学生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该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

  问题:请用心理学有关理论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

  2.【答案】A。解析: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是由社会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的。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答案】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教育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4.【答案】D。解析:行动研究是从实践中寻找需要解决且值得研究的问题的研究,不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

  5.【答案】C。解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故本题选 C。

  6.【答案】B。解析:地球仪是直观教学中的直观教具。

  7.【答案】B。解析: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的,由一系列活动组成,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如实验、参观、表演、绘画、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

  8.【答案】C。解析: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9.【答案】B。解析: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读书指导法。

  10.【答案】A。解析: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推测和假设,具有主观性。

  11.【答案】C。解析: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12.【答案】B。解析:共同要素说也称为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要素。

  13.【答案】D。解析:把成败归因归为努力程度,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其中,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独立意识日渐增加。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要求他们在情绪情感上逐渐独立于父母。中学生的情绪自主性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抵抗力,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由于这种情绪上的自主性,中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批判性的态度,心理上希望脱离父母,并期望与父母平等。题干中小明的情绪反应符合该特点。

  15.【答案】B。解析:记忆术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6.【答案】D。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

  17.【答案】D。解析: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18.【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9.【答案】D。解析:逆向迁移是指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的影响。新近学习的是英语语法,之前学过的是中文语法,新近学习对之前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属于逆向迁移。

  20.【答案】A。解析:课堂教学更注重共性的培养,而课外活动则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个性。

  21.【答案】C。解析:艾里克森认为 12~18 岁期间,个体表现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要帮助学生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23.【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从迁移发生的方向划分,可以把迁移分成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其中,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学生的方言对英语读音的影响属于顺向迁移。而正迁移和负迁移是从迁移的性质角度来分类的。

  24.【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新课改是削弱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进而更加强调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

  25.【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是针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时间,二是内容。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从时间上讲,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尤其是难度大的学习材料更适合于分散复习。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27.【参考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都是非常有效的。

  28.【参考答案】

  (1)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性别差异。

  (2)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29.【参考答案】

  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该案例中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综合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

  (2)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时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魏老师帮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而不是全班同学统一标准,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魏老师对刚接任的班级进行摸底测验,属于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从整个教学进程来看,材料中“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了 40 多分„„”“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 70 多分了„„”这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体现。这种评价是监控学生习进展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对于那些在形成性评价中持续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找准导致学习障碍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1.【参考答案】

  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正确。原因如下:

  (1)老师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数学中的定律,通常学生会说“不能相加”,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使用另外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这表明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此,教师不仅不应该批评学生,反而应该就这一点进行鼓励。然而,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和讽刺,可能会打消学生的主动性、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2)老师的做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难以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师勃然大怒,而且侮辱学生,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21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汇总



本文关键字: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