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教师资格 新东方在线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历年真题 > 正文

2020下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2021-05-08 22:44:22 来源:网络发表评论

教资笔试报名指导

  2020下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高中语文《陈情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板书: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

  明确: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诏。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他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婉言辞谢。

  2.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节奏和读音,并注意把握各段的感情基调。

  明确:第1段:凄苦,悲凉;第2段:感激,恳切;第3段:真挚,诚恳;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

  3.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多媒体出示重点生字词。

  明确:吊:安慰。逮:及,到。

  (三)深入研读

  1.李密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

  明确:(1)“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2)“陈情”的内容:第一段叙述自身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苦;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但自己无法不顾祖母的尴尬处境;第三段列举晋武帝以孝治国的思想,进一步阐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孤苦;第四段向晋武帝表明自己在祖母终老后定当衔草结环的志向。【板书:家境孤苦、进退两难、以孝治国、衔草结环】

  (3)“陈情”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板书:以情动人】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1)晋武帝“以孝治天下”,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2)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3)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晋武帝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吗?为什么呢?

  明确:会答应。因为晋武帝不仅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同时也能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四)拓展延伸

  问题: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

  明确: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介绍“表”这种文体。

  【参考答案】

  在中国古代文体中,有一种名为“表”的文章。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但是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表”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会应用于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词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认为诵读对于文言文学习有哪些推动作用?

  【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是我设计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声声慢》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歌曲《一剪梅》,并引导学生思考:听完歌曲后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悲伤、愁绪万千。

  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愁绪悄然生起。愁有千万种,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声声慢》里的愁绪。【板书:声声慢】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

  明确:李清照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那个时候她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流离失所,于是就更加怀念往昔的生活;而回忆本身就会增加人对现实的苦楚感受,这样,回忆和现实的悲伤重叠了,就变成了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朗读节奏。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明确: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三)深入研读

  1.朗读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并思考:词人在寻觅什么?结果呢?

  明确:寻觅的是往昔快乐生活(如梦令),结果是“凄凄惨惨戚戚”。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能否替换成“寻觅,冷清,凄惨”?读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明确:不可替换,叠字使情感更浓厚,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虽无愁字,但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形成如泣如诉的音律美。读的时候要语速缓慢,轻音,二字一顿,字字泣血。

  3.词的开头由外而内,写出了作者郁积于心的愁,当作者把满怀忧愁的目光投注于世界时,整个世界都染上了忧愁。她通过哪些意象来描写她的愁呢?

  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愁浓所以酒淡、秋风渲染愁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意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板书:淡酒、秋风、过雁】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情景交融,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是愁丝的象征,点点滴滴,敲打作者心上,愁不能自抑。【板书:黄花、梧桐、细雨】

  4.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愁绪?

  明确:作者触景生情,用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不仅把自己愁形象化、具体化,而且从不同角度写出愁的特点,营造凄美的意境!此时,不仅是整个内心世界,仿佛整个时空都弥漫着作者无法排遣的愁情!【板书:触景生情——愁】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的《一剪梅》,进行比较阅读。

  明确: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远游,独上兰舟,触景生情,写下此词。此愁与《声声慢》不同,更多是离别和思念的愁苦。《声声慢》则更多的是家国之愁,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布置作业:试着将你们头脑中的《声声慢》写成散文的形式,要求符合作者的情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能说说其他写“愁”的名篇吗?

  【参考答案】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愁情似乎是永恒的主题。一个简简单单的愁,一到古人笔下,就变得仪态万方,熠熠生辉,我国古代就涌现了无数写愁的名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这哪里还是常人之愁,分明是愁之瀑布,从诗人头颅的危崖上飞泻而下,还携带着心灵的喧响。

  “问君能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诗人从昔日赫赫帝王到沦为阶下囚,从昔日叱人千里到处处仰人鼻息,从昔日通宵歌舞到整夜孤苦寂寞,他的愁自然会如大江春水,汩汩不绝,奔腾不息。

  “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朱敦儒《一落索》)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诗人把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比作心中的闲愁,真是无限愁情充斥天地之间。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怎么指导学生体会词中第一句中叠词的效果?

  【参考答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词人李清照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在指导学生体会这一句叠词的效果的时候,重点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进而理解叠词的妙用。首先,提问学生:作者寻觅什么?找到了吗?结果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知晓句意。其次,提问学生,如果将句子改写成寻觅、冷清、凄惨可以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探讨,让学生自然品悟出叠词的妙用。最后,进行总结,叠词的妙用即渲染情境,抒发情感,使人感同身受。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一首关于亲情的歌,在大家的眼中,亲情又是怎样的呢?(师生互动)其实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它的本质是关爱。那怎样才能把抽象的感情描写得具体充实?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板书: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二)写作指导

  1.有谁不想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光宗耀祖?中华民族向来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在“高官厚禄”和“孝”不能兼有时,李密毫不犹豫地舍弃高官厚禄,选择孝敬自己的亲人。由此可见,亲情是第一位的。《陈情表》是一篇讴歌亲情,写得非常充实的文章,那么本文是如何做到充实而具体地描述祖孙两人之间的亲情呢?(小组讨论)

  明确:(1)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所以作者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多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可见刘氏的辛苦。作者通过联想儿时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经历,体现出祖孙两人之间深厚的亲情。【板书:写得充实、联想事件】

  (2)刘氏“夙婴疾病”的时候只有李密服侍,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环境里,祖母是无法离开他生活的。最后更是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表明他与祖母谁也离不了谁,更加凸显出两人之间不可割舍的亲情。【板书:真情实感】

  2.教师出示PPT《边城》片段,学生继续讨论:作者是如何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感情的?

  明确:翠翠在码头等爷爷时的心理描写,体现了翠翠对爷爷的担心,以及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的无助。翠翠和爷爷的对话中,字里行间透露着温情。作者通过心理、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翠翠和爷爷的形象,同时通过这种日常细节展现出两人之间浓厚的亲情。【板书:细节描写】

  3.教师出示PPT《妻有“三招儿”》,学生阅读后讨论: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亲情的?

  明确: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妻子成功与婆婆和谐相处用的“三招儿”。每一“招儿”都有具体事件相对应,不仅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也让婆媳之间的亲情更加生动、具象。【板书:善于分析】

  (三)自由写作

  运用刚刚讲到的写作方法,回想生活中和亲人发生过的印象深刻的场景,试着写一个小片段。教师巡场点评。

  (四)写作评析

  小组内互相点评,并推选出一个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找出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并在全班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篇。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像阳光一样照耀在我们心灵的深处。结合板书,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把课堂上写的片段整理修改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情感融入到作文中?

  【参考答案】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切身的情感去感悟生活中的人与事,并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融入到作文中。第一,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情感因素,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深入生活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升华学生情感的动力所在。第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并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让他们切身地去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继而迸发出情感共鸣,这样的作文才能体现真情实感。第三,要把人的情感表现在文章中,并且呈现在读者眼前,还需要一定的技巧。描写人物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刻画。所以教师要教授一定的写作技巧。最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感悟中注重积累,学会用典型的素材去表达情感,选材方面也要注重新颖独特,让学生学会抓住特定的一个点去细致地刻画人物。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诗句?

  【参考答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本文关键字: 高中教师资格面试 面试真题

分享到:

网友热搜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 教资如何轻松备考
  • 不限专业的机会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